如何判斷自己掉髮的原因?
判斷自己脫髮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多個方面入手:
一、觀察脫髮的模式
- 彌漫性脫髮
- 營養缺乏方面:如果頭髮是整體稀疏,沒有明顯的局部禿髮區域,很可能是營養缺乏導致的。例如,缺乏蛋白質時,頭髮會變得脆弱易斷,整體脫落情況增多。因為頭髮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,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影響角蛋白的合成,使頭髮的正常生長和結構維持受到影響。
- 內分泌失調方面:女性在產後或經歷重大情緒波動、生活壓力變化後,可能出現彌漫性脫髮。這是因為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,如雌激素水平在產後急劇下降,導致許多毛囊同時進入休止期,從而出現彌漫性的休止期脫髮。這種脫髮通常在產後 3 – 6 個月較為明顯,一般會逐漸自行恢復。
- 系統性疾病方面:某些全身性疾病也會引起彌漫性脫髮。比如,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時,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,身體新陳代謝變慢,頭皮的血液循環和營養供應也會受到影響,進而導致頭髮整體稀疏、乾燥,且容易脫落。
- 斑片狀脫髮
- 斑禿方面:如果是突然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禿髮斑,邊界清晰,沒有鱗屑、紅腫等炎症表現,很可能是斑禿。斑禿通常是自身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毛囊,導致毛囊受損,毛髮停止生長而脫落。這種脫髮可能與遺傳因素、精神壓力過大、睡眠不足等因素有關。例如,一些人在經歷重大考試、工作壓力劇增或遭遇情感挫折後,容易誘發斑禿。
- 真菌感染方面:當頭皮受到真菌感染,如頭癬時,也可能出現斑片狀脫髮。不過,這種情況下,禿發區域的頭皮通常會有瘙癢、鱗屑增多等症狀,還可能出現斷髮、殘根等情況。常見的如黃癬,會在頭皮上形成黃色痂皮,毛囊被破壞後導致脫髮。
- 髮際線後移和頭頂稀疏(男性型脫髮)
- 這種脫髮模式在男性中較為常見,主要是由於遺傳因素和雄激素的作用。在雄激素的代謝過程中,睾酮在 5 – α 還原酶的作用下轉化為雙氫睾酮(DHT)。DHT 會使毛囊逐漸微小化,導致頭髮變細、變軟,最終脫落。一般先從髮際線兩側開始後移,呈 “M” 型,然後頭頂的頭髮逐漸稀疏。這種脫髮通常具有家族遺傳傾向,如果家族中有男性長輩(如父親、祖父)有類似的脫髮情況,那麼遺傳因素導致的可能性較大。
二、分析生活習慣和近期經歷
- 飲食情況
- 長期節食或飲食結構不均衡,如過度攝入高脂肪、高糖食物,而缺乏蔬菜、水果、蛋白質等營養成分,可能導致營養缺乏性脫髮。例如,缺乏維生素 B 族會影響頭皮的正常代謝,缺乏鐵、鋅等微量元素也會對頭髮的健康生長產生不利影響。
- 壓力和情緒狀態
- 壓力是導致脫髮的常見因素之一。如果近期工作壓力大、學習緊張或經歷了重大的生活事件,如親人離世、失戀等,且出現脫髮增多的情況,很可能是壓力引起的休止期脫髮或斑禿。長期的精神壓力會擾亂身體的內分泌和免疫系統,使毛囊的生長周期紊亂。
- 睡眠質量
- 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會影響身體的正常代謝和激素分泌。正常情況下,人體在夜間睡眠時會進行自我修復和調節,包括頭皮的血液循環改善和毛囊的營養補充。如果經常熬夜,會導致頭皮血液循環不暢,毛囊得不到充足的營養,從而引起脫髮。
- 髮型和美髮習慣
- 長期扎過緊的馬尾辮、辮子等髮型,會對頭髮產生持續的牽拉,導致牽引性脫髮。這種脫髮主要發生在髮際線周圍和頭髮分縫處。另外,頻繁使用染髮劑、燙髮劑等化學產品,會損傷頭髮的角質層,使頭髮變得乾燥、脆弱,容易折斷和脫落。
三、考慮藥物和疾病因素
- 藥物副作用
- 某些藥物可能會引起脫髮。例如,用於治療癌症的化療藥物,它們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,也會影響快速分裂的毛囊細胞,導致大量脫髮。此外,一些抗抑鬱藥物、降壓藥等也可能有脫髮的副作用。如果正在服用某種藥物後出現脫髮,可咨詢醫生是否是藥物引起的。
- 疾病因素
- 除了前面提到的甲狀腺疾病外,脂溢性皮炎也會導致脫髮。這種疾病會使頭皮油脂分泌過多,馬拉色菌等微生物在頭皮大量繁殖,引起頭皮炎症,出現紅斑、瘙癢、鱗屑等症狀,進而影響毛囊的健康,導致脫髮。另外,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頭皮,引起脫髮。如果懷疑是疾病導致的脫髮,需要及時就醫,進行相關檢查來確診